厭氧一好氧接觸氧化處理汽車脫脂廢水研究
環境工程學報Vol:4 NO:5 2010,1125-1128
作者:张向和、彭绪亚、刘峰
本文測試汽車脫脂廢水於上流式厭氧污泥床(up 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,UASB)與好氧接触氧化進行處理的實驗。
重點摘要:
汽車脫脂廢水產生於汽車塗裝流程中的脫脂步驟,主要是用熱鹼液和有機溶劑清洗待塗裝之車身,塗裝廢水為強鹼性的脂肪酸鹽,還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劑。
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:
實驗前處理:
將脫脂水進行稀釋後再進入厭氧反應器,進水用鹽酸調節pH值。由於甲烷菌的最佳pH值範圍為6.8~7.2。,因此,將進水pH值調節為7左右。同時,為促進甲烷菌的生長,進水中添加微量元素Fe、Co和Ni,濃度分別為1、0.1和0.2mg/(L·d)。
厭氧反應器進水流量保持在4.75 L/d,水力停留時間為3.4天。
實驗結果:
在最初的28天內,反應器處於啟動階段,進水COD為2000~2700 mg/L,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負荷為0.52~0.8 kg COD/(m’·d),出水COD為1236~1876 mg/L,COD去除率平均為31%。
從第29天起,增加了進水濃度,此階段維持至39天。進水COD濃度為3255~4755 mg/L,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負荷為0.97~1.41 kg COD/(m3·d),出水COD濃度為1430~2072 mg/L,COD去除率平均為55%。
從第68天起,將進水COD濃度維持在6000 mg/L左右(進水COD濃度提高到8000 mg/L
時,出水情況惡化,出水帶出黑色厭氧污泥)。出水COD基本在3000 mg/L左右,去除率約為38%。
但這段文字有疑問,從所附圖片來看,69天把進水負荷提到到8000 ppm,幾天後(75天)驗養出水明顯飆高,作者隨即降低進水負荷,維持於6000ppm附近,厭氧出水則約2500~3000ppm附近,然後就終止實驗,應該再降低些微負荷,觀察去除率比值,可否回升到50%附近,才屬較佳實驗。
結合耗氧系統實驗:
進水COD濃度穩定在6000 mg/L時(第68天起),好氧反應器出水於此後的第15天達到364 mg/L,去除率為89%。
因為作者是把厭氧系統的出水變成耗氧的入水,所以突然增加厭氧系統負荷時,也會導致耗氧系統的負荷增加。
那作者雖然也有同步進行單獨耗氧系統的實驗,但其結論為,單獨好氧反應器出水波動比較大,且COD一直維持在1000ppm以上,個人會認為耗氧系統的處理效果可能可更高,應同時採用逐步增加負荷方式實驗。
作者結論:
厭氧串聯好氧組合單元出水要比好氧單元出水穩定、波動小。主要原因在於:廢水在經過厭氧處理時,反應過程主要以水解酸化作用為主,對於廢水中所含有的高分子有機物,尤其是高級脂肪酸鹽等,產酸菌將廢水中的部分大分子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,在去除COD的同時,出水COD中30%左右是揮發酸。因此,厭氧串聯好氧組合工藝明顯優於好氧工藝。
脫脂廢水難降解原因分析:
結果表明,厭氧工藝對脫脂廢水的COD去除率僅有40%,且揮發酸的含量高,說明在厭氧反應過程中,揮發酸並沒有作為甲烷菌的底物得到分解。整個實驗過程中,產生的沼氣量較小,甲烷茵不活躍。其主要原因在於,脫脂廢水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劑等物質對厭氧菌有強烈的抑制作用。
當直鏈烷基苯磺酸鈉(1inear alkylbenzen esul fonate,LAS)濃度為18.9 mg/L時對厭氧產酸菌的抑制作用可達50%,LAS濃度為6.3mg/L時,對厭氧產甲烷菌的抑制作用也達到50%。
文中脫脂廢水中LAS濃度在27mg/L以上,對於厭氧抑制明顯。
評論:
- 從結論來說,是符合我們化學邏輯,當經過厭氧處理後,雖有抑制作用,但仍處理部分有機物,進而降解成小分子,供耗氧系統使用,但應該更明確比較單純耗氧系統的效果,其單純耗氧系統似乎可承受更高水樣負荷。
- 但從作者實驗也可得知,厭氧系統的入水從低負荷2000ppm、3000ppm、6000ppm,逐步增加,到8000ppm會明顯超負荷,未來實驗也可參考之。